学校首页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06-20     点击: 0

代码:095136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智能装备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管理,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交叉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领域包括农业信息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及智能装备两个方向,培养要求如下:

1.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三农、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机械化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服务。

2.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机械技术等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化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应用、推广和管理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和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工作。

3.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恪守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道德诚信,遵循学术伦理;具有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坚守学术研究的社会责任。

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一)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人员。

(二)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由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我校组织的复试组成。

三、学习方式及学习年限

学习方式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3 年,最长不能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采取课程学习、实践训练、论文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建立适合不同方向及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专业实践,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实践训练不少于6个月。

()实行双导师制

实行双导师制、导师组、学科研究团队等多样化的方式培养研究生。校内、外导师应由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且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五、课程设置及培养环节

密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培养环节,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学内容增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 28学分学分要求包括 2 个环节:课程学习环节 22 学分;必修环节(含必修的实践训练及报告6学分。

(一)课程设置与考试要求

课程由公共学位课、领域主干课、选修课、补修课4部分构成。公共学位课包含外国语、政治理论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共7学分,专业选修课学分大于等于 6学分,补修课程跨专业学生补修相关专业本科课程(不计入总学分)。跨专业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 1~2门(根据本科所学专业,由导师协助选定课程名称及考核方式)。课程学习原则上要求在第一学年之内完成。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农业硕士(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095110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硕其他类)

54

3

1

考试


095131101

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

36

2

2

考试

045100102

专硕英语

36

2

1

考试

045100103

专硕日语

36

2

1

考试

095136201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54

3

2

考试


095136202

农业信息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203

试验设计与统计

36

2

2

考查

095136204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301

现代农业概论

36

2

1

考查

专业选修至少选6学分

095136302

农业机械化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303

农业机器人

36

2

1

考查

095136304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36

2

1

考查

095136305

智能设计技术与方法

36

2

1

考查

095136306

机电伺服系统

36

2

2

考查

095136307

机械振动理论

36

2

1

考查

095136308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

36

2

1

考查

095136309

信号分析与处理

36

2

1

考查

095136310

分布式系统及云计算技术

36

2

1

考查

095136311

新能源工程学

36

2

1

考查

095136312

农业遥感理论与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313

GIS与空间信息分析

36

2

2

考查

095136314

精确农业

36

2

1

考查

095136315

工程测试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316

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36

2

2

考查

095136317

微电子电路原理及应用技术

36

2

2

考查

095136318

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工程

36

2

2

考查

095136319

高级设施环境调控

36

2

1

考查

095136320

机构分析与综合

36

2

1

考查

实践训练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实习不少于6个月


6

2、3、4

考查

必修

(二)培养环节

1.实践训练(6学分)

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于入学后第二学期开学两个月内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并在就读期间可采取一次集中或分段实践的形式,累计不少于6个月。由导师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考核,学院审查。考核通过者方可取得相应学分,计6学分。

2. 其他环节 

其他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进展等。

2)中期考核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最迟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考核工作由学院统一组织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考核由学院党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业务考核由学科领域负责,主要检查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

2)论文工作和实践工作中期报告在第四学期末进行。

六、学位论文要求

(一)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革新、推广应用、生产管理等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应用价值,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可将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开发、调研报告、案例分析、发明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主要内容,以论文形式表现。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设施化方面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答辩委员会应由 5 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家组成,其中至少应有2名为校外专家。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应有1名校外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导师不得担任本人指导研究生的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学位授予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内蒙古民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及培养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其他要求 

1. 其他按学校的有关规定执行。

2. 如因国家和学校有关政策调整与本培养方案有出入的,以国家和学校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