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建华,男,中共党员,通辽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第六届通辽市“十大杰出青年”、通辽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入选“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通辽市第一届“科尔沁英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
第四届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禾谷类作物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禾谷类专业组委员、中国共产党通辽市第四届市委委员、通辽市第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共通辽市委党各座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通辽市第五届市委委员、通辽市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
自参加工作以来,参与主持育成并审定了23个玉米杂交种(哲单14、20、21、33、35、36、37、38、39、40,通科1、3、4、5、6、8,通玉103,通平1、118、198,中辽1号、TK601、LK91),其中“通科1号”通过国家审定,填补了自治区没有国审玉米品种的空白。主持参与育成的23个玉米杂交种已累计推广3000万亩,增产粮食近20亿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8.4亿元。
工作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自治区丰收计划二等奖一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通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获得科技奖励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荣誉:荣获通辽市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入选国家农学会会员、2002年获第七届内蒙古青年科技创新贰等奖;获2007年度通辽市科教兴市特别奖、2008年起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获得自治区第三届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2008年获得通辽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得第七届内蒙古青年科技奖;2011年、2017年分别被聘为第六届、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2011年获“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012年获得 “科尔沁英才”称号。2017年获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积极撰写专业论文论著,参与编写科技著作两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技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获得市区两级优秀论文证书。
2011年起,张建华任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通辽站站长,与国家级、省内外的知名专家合作交流,开拓玉米育种思路,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2012年成立院士工作站,以戴景瑞院士为首的院士团队进站工作,解决通辽地区的玉米生产各个环节的关键性难题;在通辽地区首次集成“876”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在全市人代会上提议在粮食功能区内推行秸秆还田深松深翻的沃土工程;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粮丰工程”项目攻关,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玉米育种上,引进先进的IPT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引入单倍体诱导技术,加快了玉米育种进程。
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和院士工作站,积极与国内高等院校(所)、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共同育种等工作。为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参与市里举办的各种科技培训,提高农牧民及科技员的水平,以各种形式解决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